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月22日,陕西杨凌金园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敏儒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检疫总局的专家。
“通过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乌兹别克斯坦的农民学到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此次,团队计划采集不同品种的葡萄种苗进行检验,为下一步从杨凌示范区引进葡萄种苗打好基础。”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检疫总局首席专家胡佳耶娃·谢瓦拉霍恩·曼苏尔柯兹介绍。
近年来,陕西杨凌示范区肩负建设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重要使命,不断完善提升基地交流、培训、示范核心功能。依托“超级大课堂”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专家将杨凌农技送往全球,外国学生到杨凌示范区学习深造。如今,学习培训成效如何?我们到“课堂”上看一看。
2月16日,工作人员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智慧温室中忙碌着。一株株西红柿秧苗长势正旺,一串串红艳艳的果实挂满枝头。仵永杰 摄
镜头一:研究生“Jing”的“西行漫记”
3月2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教授朱德兰正通过网络监测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中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此项设备控制系统包括本地端触摸屏控制和远程端手机APP及电脑无线控制,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灌溉和施肥。
去年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研究生荆宇鹏和同学来到乌兹别克斯坦,与塔什干农业大学专家交流技术,在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调试安装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该灌溉设备依靠太阳能驱动,能够适应乌兹别克斯坦水资源、电能短缺的状况,已在当地推广1200多亩。
半年时间,荆宇鹏,这个老家在陕西宝鸡的年轻人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两地都是以小麦为主粮,只不过当地大多做成面包,陕西则是面条。塔什干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亲切地称荆宇鹏为“Jing”,时常向他请教中文和农业技术。
在安装灌溉设备时,荆宇鹏发现自己和当地技术人员的想法偶尔会产生分歧。“当地人习惯按照图纸和计划工作,而我们倡导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我会鼓励他们深入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荆宇鹏说。
在泵房建设中,当地学生诺曾江和荆宇鹏的观点出奇地相似,两人因此成了好朋友。荆宇鹏坦言:“我们对泵房建设在力学层面有共同的认知。知识是无国界的,这种感觉既有趣,又奇妙。”
“中国的灌溉设备非常高效实用,使我们的棉花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成本投入减少了40%。我们乐意和中国深化合作,大规模推广使用此项灌溉设备。同时,我们希望通过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引进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乌兹别克斯坦农业专家Alim称赞。
塔什干农民内比江在参观示范园后大为震撼,希望为自家100公顷的农场安装灌溉设备。他说:“我们的太阳能资源充足,用上这个灌溉设备后,再也不用担心停电。而且,水肥等生产成本会降低。”荆宇鹏计划近期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帮助内比江安装灌溉设备。
目前,杨凌示范区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节水灌溉、小麦育种、设施栽培等领域的联合研究,进行优良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制定作物生产标准及技术规程。示范小麦品种较当地主栽品种亩均增产60%以上。
镜头二:“锄头下有火也有水”
2月23日,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举办设施蔬菜生产组织与管理系列线上远程讲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程智慧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向外国学员讲授蔬菜种植园规划方法及生产计划制定标准。此次专题讲座受到上合组织国家学员的广泛关注,约1000人通过网络参加培训。
今年65岁的程智慧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系教授,从事农业技术国际培训工作已20多年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课堂在世界,学生遍全球”。2001年6月,程智慧和同事刘孟君开始参与农业技术国际培训工作,第一站去的是埃塞俄比亚。
在埃塞俄比亚,刘孟君为学员讲起中国农谚“锄头下有火也有水”。学员们面面相觑,一头雾水。“中国农人很早就明白:锄地浅时,可切断土地表层毛细管,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锄地深时,水分散发后有助于土壤通气,进而提高地温。”刘孟君解释。
“中国人真聪明!”埃塞俄比亚的学员称赞。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程智慧为学员讲授酿热温床育苗技术。“酿热温床是我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育苗技术,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推广比较成功。有机物在微生物发酵分解时会释放热量,可利用热量加热培养土进行育苗。”程智慧介绍。
中国传统农业经验引起外国朋友的“热捧”。与此同时,中国先进的新型农业技术也在海外“流行”起来。
毛里求斯学员杰西对设施农业很感兴趣,邀请程智慧赴当地指导技术。“设施农业建设主要取决于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在毛里求斯,设施农业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抗寒增温,而是要减弱暴雨和大风的影响。当遇到恶劣极端天气时,只有设施大棚中的果蔬才能躲过一劫。”程智慧说。
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也“复制”到国外。20多年来,程智慧和同事与埃塞俄比亚学员保持联系,长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学员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后,再根据当地生产实际传授给农民和种植大户。一套自上而下、多方联动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埃塞俄比亚逐步建立起来。
2022年6月6日,在西农大曹新庄小麦育种基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张诺(左一)在了解小麦脱粒工序(资料照片)。 仵永杰 摄
镜头三:“杨凌Group”走向世界
3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带领团队前往湖北省,调研小麦条锈病侵染状况和流行趋势。小麦条锈病流行广、危害大,早预警、早发现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每年开春,康振生团队要深入各地小麦主产区,依据生产实际指导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
20世纪90年代,康振生团队针对我国小麦条锈病提出“以阻止病菌大区间传播为目标的全国条锈病三级防控技术体系”,在条锈菌越夏易变区、冬繁区、春季流行区分别使用不同的策略。据统计,此项防控技术体系每年可为我国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
条锈病防控是世界难题,联防联治是铲除“顽疾”的重要策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与同事前往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推广。
“实验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小麦产业进行考察调研后,建议当地首先选用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其次合理使用化学杀菌剂。条锈病导致当地小麦减产量最大达30%,运用我国的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可挽回损失量的一半以上。”康振生介绍。
2017年,康振生团队研究发现,我国条锈菌通过在野生小檗上有性生殖实现致病性变异,进而使原有的抗病小麦品种丧失抗病能力。此项研究成果对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害预测预报、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及形成生物屏障意义重大。
近年来,康振生团队将条锈菌在野生小檗上有性生殖实现致病性变异的研究成果向巴基斯坦等国家推广。2019年以来,康振生团队与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学教授Sajid Ali合作,在当地也发现了野生小檗。
“若下一步的研究表明巴基斯坦当地小麦条锈病与野生小檗密切相关,则可运用遮盖麦垛、铲除小檗和喷施杀菌剂等方法阻止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变异速率,延长小麦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康振生说。
研究交流越来越深入,Sajid Ali非常感激中国专家毫无保留地“传道解惑”。他和同事亲切地称呼康振生团队为“杨凌Group”,希望“杨凌Group”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解决小麦病害问题,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杨凌示范区持续高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农业科技现代化引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依托杨凌示范区科教人才资源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国际培训,形成以上合组织国家为主体、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主、广泛辐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培训局面。(记者 仵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