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由东营市援疆指挥部和疏勒县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历史题材精品歌舞剧《班超》亮相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收获广大观众的好评和喜爱。艺术节期间,该剧与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文艺院团的21部(台)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同台演出,为观众献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文化艺术盛宴。
“一生只做戍边事,一世不辱汉家名。”4月8日晚9时,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随着舞台上大型汉简缓缓上升,歌舞剧《班超》带领现场观众走进千年前的历史画卷。台上,班超正告别洛阳远赴西域,台下,座无虚席。“没想到我们的歌舞剧那么受关注,票在前一天下午就已经订购一空。”疏勒县文工团团长阿尔祖古丽·艾则孜说。
“我第一次看这种历史歌舞剧,没想到故事挺精彩的,舞美、音乐、服饰、灯光赏心悦目。剧情故事在叙述史实的同时,还加入了班超与百姓、妻子俞娜、儿子班勇的情感描述,看后让人觉得感人又亲近。”观众买买提·玉素甫说。
“以前,我对班超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史书记载上,这部歌舞剧拉近了我们和班超的距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近的班超形象。看后发现,其实,班超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新疆很多援疆干部,就有点像现代‘班超’,他们远离家人默默无闻地书写着援疆故事。”观众范家轩说。
《班超》剧采用歌舞音乐史诗的艺术形式,以民族融合为主题,复原了东汉稳固西域、戍边卫国的国家意志,再现文化交融及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建家园的昌盛景象,宣传新疆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成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剧创作的整体核心理念是对新时代精神大胆的“咏唱”,展现丝路交流的画面,营造符合“民心”的唯美舞台效果,再现磅礴之历史画卷。在表现手法上增加“疏勒乐”的呈现,通过现场演唱和演奏“疏勒乐”与多媒体、视频投影等传媒技术的充分结合,让现场观众对于家国情怀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该剧先后被列入自治区2022年文艺扶持激励项目、东营援疆文化润疆重点项目。自2022年4月首演至今,已在疏勒当地演出近70场,并成为推动疏勒县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张新名片。此次乌鲁木齐演出结束后,4月底,该剧将前往北京演出。
据了解,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是首次举办的自治区级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选取自治区本级文艺院团、生产建设兵团直属文艺院团、各地州市、县市区专业文艺院团等22部(台)舞台艺术优秀剧目,集中展示全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的最新成果,涵盖了音舞诗画、京剧、秦腔、豫剧、舞剧、歌舞剧、音乐剧、话剧、儿童剧、音乐会、歌舞晚会等多种艺术形式。
《班超》受邀亮相首届新疆文化艺术节,是山东援疆支持受援地创作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精品和鲁喀携手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一次成果展示。山东援疆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文化润疆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广泛支持受援地文艺精品创作工作,实施文化援疆一批舞台剧、一批文化书籍、一批文化带头人的“三个一”工程,创作了《班超》《多彩岳普湖》《孟母教子》《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舞台剧,支持出版《人文视野中的刀郎文化》《英吉沙小刀》《摔跤维吾尔族且力西》等精品书籍,建设大型农民画培训基地, 创办农民诗社,培养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带头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浸润心灵。
历史回顾:公元前 139 年,西汉朝廷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正式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之路。汉朝开启了管辖西域的序幕,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不仅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对西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永平十六年(公元 73 年),在西域诸地的强烈请求下,东汉朝廷延续经略西域的宏业,出身史学世家的班超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这支安边兴邦的队伍。
疏勒城被敌军围困,百姓流离失所,危在旦夕。疏勒夫人康眉向大汉朝廷请求支援,班超亲帅36铁骑深入虎穴,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胆识和谋略解疏勒之围,解救了困难中的百姓。班超带领疏勒军民开渠修路,传授农耕技术,繁荣疏勒经济,让疏勒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在驻守疏勒的生活中,班超与疏勒夫人之女俞娜逐渐互生情愫,并结为夫妻。
为保疏勒繁荣,在疏勒百姓的苦苦挽留下,班超毅然抗旨驻留,在疏勒驻守17年,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在他的苦心经略下,西域的商业、文化蒸蒸日上,交流络绎不绝。西域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班超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完成了大汉交给他的使命,被封定远侯,人称“班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