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山东援藏人才公寓。
下午四点,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数学课教学之后,臧海岩终于合上了她的笔记本,她感到疲惫,头疼,眼疼,喘不过气,这在山东老家是从没有过的状况。她拿起墙上的吸氧面罩,用力吸了一大口氧气来缓解。
这是烟台援藏教师臧海岩来到日喀则的第三个月,相比刚来的时候的高原反应,她的身体已经适应了很多,但如果长时间进行一项脑力或体力活动,身体的不适仍会袭来。“在这个全国海拔最高的地区,要想适应这里的一切,需要时间。”臧海岩说。
微光似隐似现
线上网课,一周两节,这对她来说不是难事。身为山东烟台海阳一中的拥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的资深数学老师,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课程安排,她都有把握游刃有余,然而在日喀则疫情肆虐的情况下,所有教师只能通过电脑屏幕,与自己的学生线上教学。
臧海岩同时是日喀则齐鲁高级中学高一五个班的数学老师,相比线下教学,线上网课可以让五个班的学生们同时上课,上课时长缩短了,但课前准备和课后解答的工作量直线上升。
来日喀则之前,有支教经历的同事告诉她,当地来自牧区的孩子多,数学底子较薄,建议把教学步子放缓。臧海岩听进去了,在经过几节试讲后,臧海岩将备课方案改了又改,慢慢开始让自己适应当地学生的节奏。
“山东的高中考试要求高,学生的基础好,因此数学题难,分高,节奏快,一般一个知识点一遍就过,重点难点也就只是再讲一遍,但凡拖沓一点,就怕赶不上教学进度,但是在这里不行,一个知识点要讲四五遍,要分解成很细很细的知识点一点点让他们吸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拿山东的标准来要求这里的孩子。”臧海岩说。
臧海岩感觉自己也受到了高海拔的影响,有时会忘记某件事,有时会重复某件事。老师都如此,更何况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再加上不同于山东的教育环境,有些孩子自己并没有读下去的决心。”臧海岩停住了话头,“你知道一旦孩子自己没有读下去的信心,他怎么能学好呢?”她有些无可奈何。
转折点是一个来自牧区名叫格桑拉姆(化名)的小姑娘。
那天,臧海岩刚刚完成五个班级的线上数学课,准备将聊天页面关闭,八班的格桑拉姆同学的头像又闪了起来,又是她!这个小姑娘,几乎每次下了数学课,找自己询问课上没听懂的地方,很积极,很活泼。臧海岩喜欢好学的学生,每次都会耐心地将她不懂的地方再详细讲解一番。
臧海岩将学生问的问题解答之后,随口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数学,老师觉得你很有上进心。”
“小姑娘说,老师你知道吗,我想考大学,走出去,我不想像我的妈妈和姐姐一样,毕业回村子里等着嫁人。”臧海岩听得心里一阵酸楚。
虽在牧区生活,但不是每家都有自己的牧场和牛羊,格桑拉姆家境不好,爸爸和哥哥常年在外地打工,而每到青稞收获的季节,她都要和老师请假回家帮妈妈收割粮食,连着忙好几天,等农忙结束后再回到学校,追赶落下的课业。
“格拉问我,努力学习能改变家里的处境吗,能让她不像姐姐和妈妈那样,一辈子困在山里吗,我斩钉截铁地告诉她,能,孩子,你考上大学就一定能。”那次课后答疑,臧海岩和格桑拉姆聊了很久,即使时隔两个月,那段对话仍让她记忆犹新。
手有一支强心剂
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臧海岩知道了很多学生的故事,有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他说自己的哥哥中考考上了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但因为家里要他去放羊,所以前几天退学了,如果自己也读不下去的话,家里要将他送到附近的寺庙打杂;有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腼腆羞涩的女孩子,她说即便有时能考班级前几名,但家里人并不在意她的成绩,她想毕业就打工出去赚钱,回来寄给父母;也有像格桑拉姆这样,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她们迫切地想要走出去,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臧海岩一遍遍用斩钉截铁的声音告诉班里的学生们,“只要你们好好上课听讲做作业,成绩就一定会有提高,你们可以考上学费很低的大学,不靠打工也可以走出去,活得更多样,更精彩。”
高中数学题难,要求高,但臧海岩害怕他们因此动摇、躺平、自卑、懈怠,和另一位同样援藏的数学教师一起,将教案修改再修改,每一个知识点和对应的题型斟酌再斟酌,力保大家都能有答对的数学题,变着花样来鼓舞士气,让学生燃起对数学课的热情,给大家注入一支强心剂。
“上课时我会穿插几个关于数学知识点的趣闻小视频,或者其他小故事,让学生们了解数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用处,平时小测试的题目先从基础题开始出,从简单题型入手,这样大家得分高了,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除了这些,臧海岩和同事还想了很多办法,希望能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关注度。
事实证明,这些办法并不是没有作用。五个班总共200多名学生,9月初开学的时候只有四分之三打卡网课,到如今,每个班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做到按时上课,臧海岩和同事们的“鼓励疗法”功不可没。
在前几天的期中考试上,五个班200多个学生,有60多个考到了100分以上,臧海岩说,很多学生跟她兴奋地说自己从来没考过这么多分,觉得自己数学还挺好的,自己也不是那么笨。臧海岩笑着跟他们讲,只要努力,以后的数学会越学越好,分数越来越高。
慢慢来,耐心些,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成了臧海岩和几位同事互相安慰的口头禅,然而跟着学生的步伐慢慢走,就注定意味着要落下一定的教学进度。“鼓励疗法”虽有效,但还是需要教师从根本上弥补学生基础薄、底子弱的缺陷,臧海岩虽知道要想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需要时间,但还是在暗暗着急。
“即便和山东相比,西藏的数学卷子难度是有所降低,但几何、函数等重点难点基础知识一样需要记牢、活用甚至举一反三,这是所有学生躲不掉的。”臧海岩叹了口气。好在学校深知主要学科的重要性,决定将给高一学生增加数学课排课,从一周的两节课,加到一周三节。
臧海岩以为会引起同学们的负面情绪,然而结果令人吃惊,同学们的反应非常积极,课下找她答疑的人变多了,格桑拉姆告诉她,大家明白老师让他们好好学习的苦心,都很感谢山东老师对他们的付出。听到这话,臧海岩心里热得发烫。
哪怕只有一点微光
中秋节到了,这是臧海岩和同事们在日喀则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虽然在小小的教师公寓一人度过,但食堂贴心地给每一个人做了月饼,日喀则齐鲁高中的学校领导也给援藏教师们送上祝福,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在聊天软件里询问她,“老师,你中秋节吃月饼了吗,你要是觉得孤单可以找我们说说话。”
直到接通和家里人的电话,听着电话那头家人们的声音,臧海岩百感交集。回想三个月前,在来西藏援教之前,臧海岩以为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即使朋友们七嘴八舌劝她不要去西藏,“这个年纪了去海拔这样高的地方,不怕会高原反应吗?”“一去就是三年,家里人怎么办,一年才能回来几次”“在家舒心过日子多好,非要出去折腾一圈……”不同的理由,目的却都是劝她打消去西藏援教的念头。
是家人的支持和对西藏的向往坚定了她去日喀则支教的决心,两个月之后,她告别了家人和朋友,踏上了前往这座城市的飞机。
后悔来到这儿吗,臧海岩反问自己,没有见到巍峨的高山和广袤的雪原,没有热闹的欢迎会,也没有省心省力的教学生活,一个人的公寓还有点冷冰冰的……西藏生活和她想象的有些不一样。
但如果不来援藏呢?臧海岩觉得自己一定会后悔。在山东的时候,她自觉自己是个认真的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让她总想给自己的学生贡献最好的课堂,获得最高的分数,这让臧海岩格外有成就感。
援藏生活则让她看到了教育的另外一层含义,有时她觉得自己是那个在岸边不停捞起搁浅小鱼的人,一个、两个、三个……不停地将快要晒干的小鱼往大海里扔。她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当地更多孩子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告诉他们,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同样也成了她的使命,哪怕只有一点微光。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十一月的日喀则早已入冬,清晨起床,臧海岩推开窗户,望向天空,那是在内地看不到的天蓝色,天气出乎意料地晴朗,抬眼望去,远处隐约有高山的影子。
疫情渐渐退去,日喀则逐渐开始复工复产,学校交流群里的消息叮叮咚咚,渐渐活跃了起来,听同事们说,离回学校上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在线上和同学们上了这么久的网课,还没真正与这些孩子们见面,臧海岩和其他援藏教师们,一样充满了期待。